冬季养生如何全面养阳

冬季是进补的季节, 是补阳的季节, 中医保健专家介绍说冬季养阳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如在起居、药补和食补方面等等, 只有合适的进补才可以更好的养生 。
《易经》中有“冬至阳生”的说法 。 这是因为节气运行到冬至这一天, 阴极阳生, 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 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 而发挥其滋补功效 。 可见, 冬至前后人们开始进补是最好时间 。
从自然界万物生长规律来说, 冬季进入草木凋零、冰冻虫伏的季节, 自然万物都潜藏阳气, 以待来春 。 国家级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河南省中医院杨亚琴教授介绍, 人体应顺应这个自然规律, 养生原则应以不扰动阳气, 使体内阳气得以潜藏为根本, 这个做法就称之为“养阳” 。

冬季养生如何全面养阳

文章插图

情志:要学会“养神气”
冬季养阳, 宜先温养神气 。
“养神气”, 就要学会及时调摄不良情绪, 当处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时, 应尽快恢复心理平静;另一方面, 还要防止季节性情绪失调的发生 。
心理因素确实与器质性疾病或躯体功能障碍关系密切, 所以冬季情志保健必须重视, 不可等闲视之 。 养神即是养心, 对事淡泊, 对人友善, 宽容大度, 遇到再大的事, 都吃得香、睡得实、放得下, 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 。
衣着:并非越厚越好
数九寒冬里, 有人怕冷, 觉得穿得越厚越好, 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 此外, 过紧、过高的领子有时也会影响健康 。
男士选择衬衣时, 领口一定不要过小, 领带也不要系得过紧;女性最好别穿衣领过紧的套衫 。 因为衣领过紧会影响颈椎的正常活动, 容易引发颈椎病;还会使颈部血管受到压迫, 诱发颈动脉窦综合征, 俗称“衣领病”, 即引起血压下降、脑部供血减少、头晕乏力等症状 。
食补:“冬天进补, 春天打虎”
民间有“冬补”的说法, 俗语说, “冬天进补, 春天打虎”, 意思是说冬季进补后, 来年身体好有力气, 当然现在不必再打老虎, 但适当进补是必要的 。 冬季进补有“三宜” 。
一宜粥糜 。 深冬晨起喝些热粥, 可使人周身感觉温暖, 精力倍增 。 民间素有冬至吃赤豆粥, 腊月初八吃“腊八粥”, 腊月二十五吃“八宝粥(饭)”的习惯;
二宜温热之品 。 如桂圆肉、枣、蛋、山药、糯米、韭菜等;
三宜坚果之品 。 如核桃、板栗、松子以及花生、葵花子、芝麻、黑豆、黑米等 。 但肥胖者须注意, 从现代医学看, 坚果富含油脂, 属热量较高的食物, 所以应酌量食用 。
起居:“早卧晚起, 必待日光”
立冬后, 昼短夜长逐渐明显, 天气逐渐转冷, 此时起居方面要适当调整, 做到“早卧晚起, 必待日光” 。 意思是, 冬天要早睡、晚起, 起床的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后为益(尤其对于老人而言) 。 保证充足的睡眠, 有利于阳气的潜藏, 阴精的蓄积 。
睡眠是养生的根本, “睡个好觉, 胜过补药”, 高质量睡眠是平衡人体阴阳的重要手段, 更是消除疲劳的养生良方 。 睡前用热水泡脚可以达到安神、活血、祛淤的功效 。 不过, 皮肤干的老年人不建议每天泡脚;心脑血管病人、糖尿病患者也不适合长时间泡脚, 应以15~30分钟为宜 。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应格外注意, 如果有胸闷、头晕的感觉, 应暂时停止泡脚, 马上卧床休息 。
运动:应以静态运动为主
冬季运动应以静态运动为主, 养阳气, 使阳气潜藏, 可选择太极拳等, 不适宜太激烈的运动 。 同时要避免在大风、大寒、大雪、雾露中锻炼, 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佳, 不宜过度运动, 使大汗出, 使阳气外泄, 寒邪容易入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