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堕地狱的历史名人 清朝的因果轮回

手握百万雄兵的吴三桂,攻陷清朝半壁江山,为何最后却一败涂地?已经六十二岁的吴三桂,在油尽灯枯之际奋力的燃烧了一把,本有希望推翻清廷恢复汉人江山,却落得个兵败身死的下场,让人着实为之惋惜 。
尽管吴三桂在投靠清人后极尽鹰犬本色,为清朝平灭汉人反抗势力立下卓著功勋,但刚继位的小皇帝康熙对吴三桂这个叛将降臣很不感冒,尤其对他手握重兵极为忌惮,政治上略显稚嫩的康熙一道道撤蕃令将纵横沙场几十年的平西王吴三桂逼到了悬崖边,吴三桂本不想造反,只想舒舒服服的当平西王爷,天高皇帝远,在云南平西王吴三桂的脚跺一跺整个西南得颤三颤,在这里他比皇帝更威风,用同胞鲜血换来的荣华富贵也是自己一刀一枪拼命得来的,他要在这里尽情享受应得的富贵并留给自己的子孙后代 。
撤蕃意味着什么?_?征战沙场多年的吴三桂比任何人都清楚,夺去兵权对他来说,就好像是将老虎拔了利牙,今后只能仰人鼻息,任人宰割!吴三桂愤怒了,难道又要应验“卸磨杀驴”这句老话?拖了两个多月,想等康熙收回诏书,可他等到花儿也谢了,康熙不为所动,执意撤蕃 。不能坐以待毙,吴三桂在身边人的撺掇下终于下定决心起兵,以六十二岁高龄披挂上马,要以武力维护自己的尊严 。
【已经堕地狱的历史名人 清朝的因果轮回】起兵之初,形式对吴三桂十分有利,部下全是百战之兵,所向披靡,很快便攻陷江南大部,各地兵马纷纷归降,此时吴三桂拥兵百万,勒马长江,以汹汹之势遥指清廷 。估计此时的康熙才后悔自己的操之过急,清廷兵马调动捉襟见肘,若吴三桂听从手下将领的建议,乘机催动百万雄兵渡江北上,将根基不稳的满清政权驱逐中原,也未可知 。但此时的吴三桂早丧失了“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豪勇之气,摇摆不定,勒兵不动,失去了大好的进军时机,给康熙有了喘息之机 。到这种情势下,吴三桂居然还抱有以此来威逼康熙收回诏命的想法,要“裂土封疆” 。这充分暴露了吴三桂的短视无谋,与他在战场上的运筹帷幄判若两人 。
吴三桂手下有识之士曾献策应立明朝后裔收揽人心,但从勒杀永历帝那一刻开始,他已经彻底割裂了与明朝的最后一丝联系,深深的负罪感让他无法接受这个合理建议,这也就让心存复明大业的天下人大失所望,从此吴三桂内部暗流涌动,败亡之兆已初现端倪 。
康熙政治上的幼稚源于年轻,没有经验,但他能用英武果敢来弥补,吴三桂却恰恰缺乏这样的能力,或许是美色富贵侵蚀了他的雄心,现在的平西王只是个惜命保身的昏庸老头而已,居然不明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道理 。当康熙一切准备就绪,处斩了在京城的质子吴应熊后,吴三桂的失败已注定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