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盘贵子喜欢上刘德华

常盘贵子是不是喜欢刘德华啊?演《阿虎》时候的吧?!貌似好多女星都对华仔有兴趣,怪只怪魅力太大了 。
。。
刘德华和郭晋安相比,你更喜欢谁?为什么?郭晋安何许人也,不甚了解,刘德华,可是四大王之一,名声显赫,简直仿如浩月当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成名作多的来去了,比如《忘情水》《中国人》《恭喜发财》…………等等,无不家喻户晓,年少时就爱听他的歌曲,唱的激情奔放,令人难于忘怀,说一千道一万,刘德华就是超凡脱俗,与众不同,是了不起的专业歌手,没有几个人能与之齐名了,由于对郭晋安不太熟知,所以在此不便评论,总之,我很崇拜刘德华,偶像也 。
在刘德华的影视作品当中,你们最喜欢哪一部?影视作品中觉得最喜欢的,看到他在影视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塑造,还有点滴镜头的无私付出,不是每个电影人能做得到的,影视作品《失孤》为我们呈现的,不仅仅是一个父亲寻找孩子15年的故事,而是一个普通人在自己信仰的道路上,不断 修行 的故事 。(原型人物郭刚堂为找寻儿子的故事)
其实大多数中国父母来说,相对于金钱、权利甚至知识,更多的父母会 把孩子作为自己的信仰 。
电影《失孤》,讲述了一位父亲15年如一日踏遍中国寻找被拐孩子的故事 。与其它同类题材影片追求“先苦后甜,结尾大团圆”路线不同,《失孤》中对整个寻子过程的表现,都比较平淡,没有撕心裂肺的痛苦和眼泪 。而结尾,也没有大家希望看到的圆满结局,而是以僧人对这位父亲的点拨结束 。
结尾处,执着寻子15年的雷泽宽问道:“大师,为什么会是我?为什么是我丢了孩子?”大师回答:“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缘灭 。找到是缘起,找不到是缘尽 。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缘 。多行善业,缘聚自会相见 。”
这个开放式的结局,引发了很多网友的热议 。有的观众觉得结尾的意味太深太模糊:“感觉意思是说找就有希望,不找就没希望,但是找也不一定能找到 。说了跟没说一样,搞不懂大师到底什么意思 。”也有一些为人父母的观众表示:“大多数丢孩子家庭,其实都找不到自己的孩子,与其像其它电影或者纪录片那样,拍一个找到了孩子的奇迹,增加无意义的希望,倒不如像《失孤》这样,用佛理来点拨那些无法自拔的父母 。”
事实上,《失孤》的导演彭三源和主演刘德华都是非常虔诚的信佛之人,在最近的采访中他们也曾谈到,其实关于佛的寓意并不仅在结尾,而是贯穿了影片的始终 。
那么,站在佛学的角度上,该如何看《失孤》呢? 腾讯娱乐特别邀请了香港西方寺监院、《菩提》杂志编辑宏宗法师,与国内佛学研究学者一心,就被观众普遍提到的疑问,来为我们解读《失孤》中的佛学意味 。
《失孤》的片名有什么内涵?
一心: 《 失孤》单看影片的名字,是不能把它和“寻子”这样的剧情联系在一起的,直到一口气看完这部影片,才体会到其真正寓意 。片中雷泽宽的孩子15年前被拐卖,曾帅是曾经被拐卖的孩子 。“失”是指失去孩子的父母;“孤”是指失去父母的孩子 。父母与孩子皆因失去“爱”而“别离” 。这从《失孤》的英文翻译lost and love中就可以看出来 。其中的“失去”与“爱”是并列的 。“能爱”的父母失去了“所爱”的孩子,对父母与孩子来说,此为人世间之最大痛苦 。
宏宗法师: 《失孤》中的“孤”,不单单指孩子,其实也表示我们失去的本心、本性或者是一切我们失去的美好的东西 。而寻找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回皈本心,破迷为悟的过程 。正如华严经所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也正是因为贪嗔痴等等,掩盖了我们成佛的本心,那么我们修行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寻找本心的过程 。
精神失常的妈妈角色,是为了更好的表现一般人丢失孩子的痛苦
电影中无法忍受丢失孩子的痛苦而自杀的妈妈,和整部影片其它人物和故事都没有什么联系,是个可有可无的角色?
一心: 佛教中对人生之“苦”有“三苦”、“四苦”、“八苦”等不同的分类 。通行的“八苦”之说认为:人有八种痛苦,分别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五取蕴苦 。贯穿《失孤》剧情中的“苦”,便是“爱别离苦” 。明大佑述、传灯钞的《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中谓“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是名爱别离苦”(《续藏经》第22册,第575页上) 。至亲至爱的孩子,因为被人拐卖而不能在一起,“乖违离散,不得共处”,这种痛苦,刻骨铭心,深入心髓,不仅揪心,而且钻心 。
所以之所以要表现这位不堪忍受痛苦而选择自尽的母亲,就是为了让观众能够更深刻的体会到丢失孩子的痛苦程度 。因为影片的主角雷泽宽,已经在路上寻找了15年,他的情绪已经趋向平静或者说麻木,而从自尽的妈妈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初雷泽宽应该也经历过这种极端痛苦的时刻,只不过他用坚持不懈的寻找来化解这种痛苦 。
宏宗法师: 我认为这部片子中出现的 三个与孩子有关的人物,实际上讲的就是凡夫修行的三个不同层次:
第一层,就是那位自杀的妈妈,在孩子丢失之后,她也很努力地去寻找了,但是当自己感觉没有音信的时候,失去了理智,丧失了信心 。其实从电影后面的情节,我们知道,假如她坚持,这个孩子最后是能找到的 。这也就是一般人的修行,稍有困难和打击,便一蹶不振,很难坚持精进之心 。有的时候进一步退两步,一曝十寒 。所以佛教也讲,做任何事情都要“精进心易发,长远心难求” 。
而曾帅的故事,就是第二层 。他从小被拐卖到异地,在不认识的家庭中长大,但一直想要凭借自己仅存的一点记忆去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 。最后找到了,这也就是告诉我们,坚持,才会成功,正如《佛遗教经》所说:“心至一处,无事不办 。”
而修行的第三层就是雷泽宽的故事,虽然这十五年来,他都没有找到孩子,但他还是在坚持 。最后他说,他和儿子就隔了一层纸,相信早晚会找到,这是一个很温暖的结局,雷泽宽的故事告诉我们,修行的道路,一直向前,没有后退 。
坚持寻子的父亲在路上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
结尾出现的大师说:“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缘灭 。找到是缘起,找不到是缘尽 。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缘 。”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是让雷泽宽找下去还是不找了?
一心: 这句话应该说是整个电影的题眼,这是一把钥匙,打开生命之门、解开生命困惑的钥匙 。导演这样安排其实已经给这种“寻子”行为给了一种解释: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缘” 。
但是,对一般的父母来说,不论是缘聚还是缘散,缘起还是缘灭,横亘在失去孩子的父母心中永恒的信仰——孩子,却始终是最高 。缘聚,他在身边;缘散,他在心中;缘起,他在眼前;缘灭,他在心中挥之不去 。这种痛苦,难以堪忍,因此,一般的父母是很难去看破、放下的,而究竟该如何对待,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只能说因人而异,因为毕竟每一个人的因缘不同 。
宏宗法师: 随缘是佛教的一个基本观点,但是,随缘的含义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做,换句话说,随缘是不够的 。仅仅随缘,就有点守株待兔,无可奈何的味道 。一定要精进与随缘不二 。随缘不忘精进,精进而后随缘 。
其实影片中曾帅这个圆满的故事,就说明这个问题,曾帅救了雷泽宽,并且帮助他寻找孩子,所以他后来在雷泽宽的帮助下找到自己的家人 。所以说,佛教非常强调,种善因,成善缘,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做好事就有好报 。真实不虚!
那么,从雷泽宽的角度看,虽然有许许多多挫折与失败,也不知是否会有结果,但只要他修行,他就也会有很多助力 。比如我们看到的电影中的帮助他的志愿者,为他打架的普通老百姓,还有偷偷给他塞钱的交警,这些看似“天意”的经历,其实都是他的善缘,也就是“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缘”,佛法讲就是增上缘,这些都会帮助他前行 。
雷泽宽为了找孩子,用了15年,也就是说他耗尽了自己人生的15年,去做一件不知道是不是有结果的事,他为了找孩子把自己的人生放弃了,这样做值得吗?
一心: 其实《失孤》这部电影看似表达的只是“父爱之伟大”、“坚持就是一种力量”这类永恒的主题,但事实上在看似普通的永恒主题背后,还有一个让人更为感慨的主题,那便是:对中国人来说,孩子,就是父母最大的信仰 。
在中国,一提起信仰,有一些人,会说中国人没信仰,而且因为没有信仰,所以如何如何 。还有一小部分人会说,物欲横流的时代,中国人要说有信仰,那便是金钱和权利 。但其实大多数中国父母来说,相对于金钱、权利甚至知识,更多的父母会把孩子作为自己的信仰 。
在电影中,雷泽宽坚持十五年骑摩托车寻遍全国各地,他说:“我在路上才会觉得对得起孩子,不管他在哪儿 。”他也说了,他的母亲因为把他的孩子弄丢了,而变得在他面前小心翼翼,他说他的母亲“不是活着,是受罪”,而他的老婆是“活受罪” 。孩子丢了,他们全家都因此无法正常生活,现实并不像有些人想的那样“再生一个不就好了”那么简单,这种痛会一直留在这个家庭里成为一种隐患 。所以,他一定要选择,把找孩子变成他的生活 。据说这是由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的,我想一个人在5000多个日日夜夜里,风餐露宿,吃尽苦头也要坚持下去我想,恐怕只有“信仰”可以解释了 。所以孩子,就是支撑他的信仰 。
【常盘贵子喜欢上刘德华】之所以会这样,我想或许和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生命观有关系 。北京大学教授 楼宇烈 先生在一次讲课中曾经说,相对于西方基督教传统对上帝负责、印度传统对自己负责的生命观,中国传统的生命延续观强调的是对孩子的负责,因为父母的血脉会在其子孙身上延续下去 。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每一个父母都是如此 。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上学、工作、结婚等人生大大小小的事,无不牵着父母的心 。父母忆念孩子的心,是时时刻刻都存在的 。就连佛经中比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的时候,也是用“母子关系”来比喻,如《楞严经》中说:“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大正藏》第19册,第128页上) 。这和电影中的“妈妈为你天天做梦”这句台词几乎是一致的 。父母对孩子的心,就是佛心,就是菩萨心,永远的奉献,不求回报 。正因为有这种心,才会形成一种力量,从而支撑着父母的坚定信仰、精神世界、生活模式 。
再看看我们自己的父母,他们一样也是为了我们倾其一生 。对中国的大多数人来说,当他们选择成为父母的那一天起,他们就将自己的人生全部奉献给孩子了 。所以,雷泽宽找15年值不值得?其实,他和我们普通人的父母一样,只是在为自己的孩子奋斗,只是在坚持“孩子”这个大多数中国人都有的信仰 。
特别声明;作品内容属于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如在其它版权或涉及到个人形象追讨,请联系本人予以删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