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知识|最早计算出圆周率的人是谁,世界上最早的圆周率


最早计算出圆周率的人: 祖冲之
在我国古代最早算出圆周率的数学家是谁 古埃及早在4000年前就已经发现了圆周率,是谁发现的根本无法考证.
中国,最初在《周髀算经》中就有“径一周三”的记载,取π值为3.
魏晋时,刘徽曾用使正多边形的边数逐渐增加去逼近圆周的方法(即“割圆术”),求得π的近似值3.1416.
汉朝时,张衡得出π的平方除以16等于5/8,即π等于10的开方(约为3.162).虽然这个值不太准确,但它简单易理解,所以也在亚洲风行了一阵.王蕃(229-267)发现了另一个圆周率值,这就是3.156,但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求出来的.
公元5世纪,祖冲之和他的儿子以正24576边形,求出圆周率约为355/113,和真正的值相比,误差小于八亿分之一.这个纪录在一千年后才给打破.
印度,约在公元530年,数学大师阿耶波多利用384边形的周长,算出圆周率约为√9.8684.
婆罗门笈多采用另一套方法,推论出圆周率等于10的算术平方根.
欧洲
斐波那契算出圆周率约为3.1418.
韦达用阿基米德的方法,算出3.1415926535
谁最早计算出圆周率 我国最早求出圆周率第七位有效数字的人是祖冲之 。 公元480年左右 , 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用割圆术和开方算出了圆周率介于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 进一步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结果 , 简化成3.1415926 , 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 。
并且给出了不足近似值3.1415926和过剩近似值3.1415927 , 是我国更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数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 , 比欧洲早1100年 , 他的著作是《缀数》 。 祖冲之还得到两个近似分数值 , 22/7(约率)和355/113(密率) , 其中密率也是精确到小数第7位 。
祖冲之 , 429年(南朝宋元嘉六年)出生于建康(今南京) , 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 。 西晋末期 , 北方发生大规模战乱 , 祖冲之的先辈从河北迁徙到江南 , 并在江南定居下来 。 祖冲之就出生在江南 , 其祖父祖昌任刘宋朝大匠卿 , 是朝廷管理土木工程的官吏 , 父亲祖朔之做"奉朝请" , 学识渊博 , 常被邀请参加皇室的典礼、宴会 。
祖冲之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 。 爷爷给他讲"斗转星移" , 父亲领他读经书典籍 , 家庭的熏陶 , 耳濡目染 , 加之自己的勤奋 , 使他对自然科学和文学、哲学 , 特别是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在青年时代就有了博学的名声 。

我国最早求出圆周率第七位有效数字的人是谁? 祖冲之和圆周率 月球背面有一座环形山,被称为“祖冲之环形山”,它是以最早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的中国科学家祖冲之的名字命名的 。
最早发现圆周率的数学家是谁 , 是哪国人 祖冲之算出圆周率(π)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 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第7位 , 简化成3.1415926 , 祖冲之因此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位将圆周率值计算到小数第7位的科学家 。
祖冲之还给出圆周率(π)的两个分数形式:22/7(约率)和355/113(密率) , 其中密率精确到小数第7位 。 祖冲之对圆周率数值的精确推算值 , 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是一个重大贡献 , 后人将“约率”用他的名字命名为“祖冲之圆周率” , 简称“祖率” 。
扩展资料中国古代数学家们对这个问题十分重视 , 研究也很早 。 在《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中就提出径一周三的古率 , 定圆周率为三 , 即圆周长是直径长的三倍 。 此后 , 经过历代数学家的相继探索 , 推算出的圆周率数值日益精确 。
东汉张衡推算出的圆周率值为3.162 。 三国时王蕃推算出的圆周率数值为3.155 。 魏晋的著名数学家刘徽在为《九章算术》作注时创立了新的推算圆周率的方法——割圆术 , 将圆周率的值为边长除以2 , 其近似值为3.14;并且说明这个数值比圆周率实际数值要小一些 。

推荐阅读